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聚合智慧 | 升華財富
產業智庫服務平臺

七禾網首頁 >> 投資名人堂 >> 期貨 >> 傅海棠

論股票市場的貨幣創造功能——傅海棠論貨幣之一

最新高手視頻! 七禾網 時間:2019-02-27 12:19:18 來源:傅海棠頻道 作者:揚韜

摘要

發行股票、股票升值,都是一種貨幣創造的過程。股票的市值,是一種特殊的存款。股票交易所聚集的資金,只是名義用于交易實質仍存于銀行,故等同于貨幣倍增。股市,就是一個創造貨幣的場所,股市上漲,有利于經濟發展,而股市下跌,則意味著貨幣緊縮,容易引起經濟滑坡。所以,健康發展的股市,利國利民。本文是傅海棠貨幣論的開篇之作,分為十個部分:

1、股票不是商品

2、股票就是貨幣

3、股票是特殊存款

4、股票發行=貨幣創造

5、股票升值=貨幣創造

6、股票市值等于存款

7、股票交易不占壓資金

8、股市資金等于貨幣倍增

9、股市能創造多少貨幣

10、股市漲跌與經濟發展


股票交易,需要通過貨幣來完成。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當時的股票交易是必須一手交錢、一手交股票的(只不過結算的時間是T+3而已)。要買進股票,就必須帶著大包小包的紙鈔存入證券營業部,而要賣出股票,必須持有一張印刷著公司名稱等信息的股票。實物的紙幣、實物的股票,給人造成的印象,股市似乎就是吸納貨幣的場所。


1996年12月,面對漲勢洶涌的股市,《人民日報》曾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股市暴漲的根由之一就是銀行違規資金入市。那篇文章,雖然讓股市出現了三個跌停板,但卻無法阻擋股市大牛的步伐。1997年5月股市再次創下極限高點后,國家主管部門先后出臺多項政策,嚴禁三類企業入市,并最終由央行出臺文件,“嚴禁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市”。股市終于被打壓了下去。


從那時到現在,22年過去,中國證券市場仍在流行著一種觀點:不能讓銀行資金流入股市,否則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是不利的。


對此,傅海棠先生從貨幣流通的角度提出新的觀點:股市交易,不占壓資金。相反,股市能創造新的貨幣,股票的市值是一種特殊的存款。鼓勵資金進入股市,更有利于經濟發展。


這樣的觀點,能成立嗎?讓我們先從股票的本質說起。


1股票不是商品


買股票不是買菜。你去農貿市場買菜,一手交錢一手拿菜,菜在籃子里了,你就不再惦記著你買菜的鈔票了!在買菜的交易過程中,貨幣從你的口袋里到了菜販子的口袋里,你已經對它沒有占有權了。你占有的是菜。菜進了廚房,上了餐桌,到你的肚子里消化。這個過程結束后,又要開始新的生活,你的腦海里早已沒有買菜的貨幣的蹤影了。但是,全社會的貨幣總量是沒有變化的。貨幣只是換了主人而已。


買股票也不是買衣服。你去商店買衣服,一手交錢一手取衣,衣服在手貨幣離手,你再也不會惦記著那些鈔票了!你穿著衣服,享受著時尚或者溫暖,你絕不會把身上的衣服再看成貨幣。貨幣從你手里消失了,到了賣衣者的口袋里,社會貨幣總量仍無變化。


買股票也不是買服務。服務是一種特殊商品。你去理發店,理發師給你剪出一個漂亮的發型,你支付100元鈔票。錢不再是你的了,它變成了理發店的收入。你走在大街上,不會跟任何人炫耀你的發型是100元的貨幣,因為發型就是發型。服務發生,貨幣轉移。全社會的貨幣總量無變化,貨幣仍只是換了一個主人。


股票不是商品!


任何人買價值1萬元的股票,無論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股票的傳統模式,還是電子化時代的貨幣和股票記賬轉移的無紙化現代模式,當交易發生后,買方的錢進了賣方的口袋里或者賬戶里,賣方的錢增加了1萬元,買方的錢同時減少了1萬元。社會貨幣的總量沒有變化,錢只是換了個主人。


但是,買進股票的人,不會把股票當成菜,也不會把股票當成衣服,更加不會把股票當成發型——他仍把股票當成錢。


這就是股票與商品的最大區別。商品交易后,貨幣只是發生一次轉移,商品會被消費掉或者消耗掉。但股票交易后,貨幣仍發生了一次轉移,但是,賣方的貨幣增加的同時,買方的手里也增加了股票,而股票,是被買方當成錢的。


沒人不把股票當錢!


股票交易,這個過程發生的時候,出現了神奇的變化:賣方拿到錢,這一點也不神奇,神奇的是,賣方拿到股票后,也認為自己手里拿到的是錢——


2股票就是貨幣


天底下沒有人不把股票當錢。股票根本就不是商品,而是一種貨幣,一種特殊的貨幣。


股票的這個屬性,有點像債券。比如,張三到銀行里,買進1萬元的國債。當交易完成后,張三的錢從他自己的賬戶里,轉出去了,轉到了國庫里,成為國家財政的借款。此時,國家財政部門可以根據自己的計劃和預算,自由支配這筆錢??雌饋?,全社會的貨幣總量沒有變化,只是從張三賬戶到了國庫里,但是,張三并不認為自己的錢消失了,因為他賬戶里的國債,他是直接看成現金的——所以,當買國債的行為發生后,張三仍認為自己的錢存在銀行里。


所以,國債的發行,不只是簡單的貨幣轉移過程,而是一種貨幣創造的過程。一個國家,國債發行的數量越大,就類似于國家發行了貨幣。只不過,與單純的基礎貨幣投放相比,國債是要還的,將來總有一天,持有國債的人會賣出國債或者國家兌付國債,貨幣從國庫那里回歸到債券持有人的賬戶里。


地方債、企業債,與國債的本質是類似的。


股票與債券有相似之處:企業發行股票的時候,投資者支付貨幣,購買股票,貨幣從投資者賬戶轉入到企業賬戶,企業可以自由支配這筆資金。但投資者并不認為自己的錢沒了,而是直接把股票看成是錢。在每一個投資者的眼里,股票就是貨幣。


當然,股票與債券是有區別的。


首先,絕大多數債券是有期限的,到期時需要兌付的。只有一種債券除外,就是永續債,這種債券可以設置為永遠無須兌付,而只需要根據設計支付利息。股票的本質,也是一種永續債,企業可以永遠不歸還投資者的購股款,而只需要根據企業發展情況支付股息(也可以不支付股息)。


其次,債券的利息是提前設定的,而股息是不確定的。債券發行人必須根據設定的規則支付利息,而股票一旦發行完成,企業只需要根據經營狀況決定是否支付股息以及股息的多少。因此,債券的利息收入是確定的,而股息是不確定的,有風險的。


第三,債券的最終收益只能來自利息,而股票可以享受股價上漲帶來的增值。債券市場交易中,債券價格也有漲跌,但這種漲跌的本源仍是確定的利息對應于不固定的預期收益,一旦到期兌付,收益將終止。股票則不然,只要企業經營情況良好,股價就傾向于上漲;如果投機客炒作,股價還會有例外的上漲。股價上漲的收益往往遠大于股息。


既然股票與債券如此相似,而債券就是特殊的貨幣,則我們說股票就是貨幣,又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3股票是一種特殊存款


既然說股票是一種貨幣,那么,在貨幣統計體系中,它應該計入哪一范疇呢?應該納入廣義貨幣(M2)。


廣義貨幣是包括活期狹義貨幣(M1)和定期存款的。狹義貨幣,是包括現金和企業的活期存款,反映的是“現實購買力”。即,在狹義貨幣中,每一個單位的貨幣,都可以隨時用于商品和服務的購買。而廣義貨幣M2是包含M1和準貨幣的。所謂的準貨幣,就包括了居民儲蓄、定期存款、政府存款、證券交易保證金等存款的,反映的是"潛在購買力"。


在美國和日本等國的貨幣統計中,還存在M3,它是M2再加上國債、金融債、銀行承兌匯票、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等。有的甚至還包括貨幣市場基金等。


雖然國債被納入貨幣M3,但是,全世界的貨幣統計中,從來沒有把股票也納入貨幣統計中。難道股票與國債有天壤之別嗎?其實不然,股票完全可以被當作是一種特殊的存款。


首先,股票不能歸類到活期存款。因為任何持有股票的人,雖然把股票當錢,但不能直接拿股票去買東西,而必須賣出股票后才能用貨幣去購買(當然,以換股購買公司股權的模式,本質上是把股票的市值當貨幣),它的流動性略遜色于活期存款。


其次,可流通股票類似于定期一天的存款。定期存款是有期限的,最短的是隔夜拆借,最長的可能是三年五年或者更久。而股票雖然存續期是永久,但今天賣出的股票,在T+1環境下,次日就可以兌換成現金。因此,股票有點像隔夜拆借的資金,或者說期限一天的定期存款。


第三,大股東的股票,更像是長期存款。大股東的股票往往不減持或者不能減持。但是,無論是多么大的股東,都是把股票當錢的。只不過,為了保持控股地位,大股東持股往往長期不賣。此時,可以把他們的持股看成是長期存款,期限未定。當大股東賣出股票的時候,同樣可以快速變成現金。


第四,股票的收益不同于比定期存款的利息。定期存款有確定的利息,而股票雖然像定期存款,收益卻有兩方面:一是股息,二是股價上漲的收益。當然,股價下跌,會有潛在的損失,但只要不賣出股票,股價下跌帶來的損失就不會被兌現。


既然股票就是貨幣,那么,這些貨幣是怎么來的呢?


4股票發行=創造貨幣


企業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無論是首次發行還是配股抑或定向或公開增發,就其實質而言,都是投資者將自己的儲蓄資金轉為投資的過程,資金從投資者的銀行賬戶轉入企業的銀行賬戶。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是“憑空增加”了一筆資金,這些資金,可以無償使用、無須付息也無須歸還的。這些資金,等于是企業或銀行的基礎貨幣,可以在貨幣乘數約束下實施貨幣的擴張。因此,本質上,發行股票,等同于創造基礎貨幣。


很多人就會提出質疑:在這個過程中,你沒看到買股票的投資者資金減少嗎?全社會的資金并沒有增多,何以談貨幣創造?


我們假設某企業面向投資者錢六發行股票募集資金100萬元。對企業而言,賬戶多了100萬元,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任意支配,用于購買物資或支付費用。這筆錢,是存入在企業的銀行賬戶里的。對該銀行而言,這就是基礎存款,按照6.0的貨幣乘數,最多可以放出500萬元貸款。那么,這100萬元存款,不是基礎貨幣又是什么呢?


至于錢六,他的銀行賬戶資金減少100萬元,這100萬元只是轉換了模式,從鈔票轉變成了股票而已。鈔票和股票,在他的心里,本質是一樣的。他從來就沒覺得這100萬元是無償捐給了企業,相反,他對未來是憧憬的,也許期待著有一天這100萬元會變成200萬元。因此,在股票購買行為發生后,如果股價沒有漲跌,他的消費、投資是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的。如果股價上漲,他會自認為資金增長了,反而會擴大消費和投資。


既然如此,企業發行股票這個行為,就使得企業有了更多資金可以運用,卻沒有讓購買股票的人覺得資金有減少。那么,這個行為,豈非就等于創造了新的貨幣?


5股票升值=貨幣創造


在股票發行結束后,會進入二級市場流通:在股票交易市場中,參與股市交易的人,各自把資金存入銀行,買賣行為發生的時候,甲的資金進入乙的賬戶,乙的股票轉到甲的賬戶。在這個過程中,全社會的資金總量并無變化,對經濟領域也無實際影響。人們只看到了這個表象,就認為股市是一個虛擬交易的市場,認為股市不創造價值,這是錯誤的。因為股票轉手后,還會發生一系列的事件。


我們假設甲買進股票花費100萬元,并長期持股不動。若干年后,他決定賣出這些股票,而此時,股價已經上漲4倍。他賣出股票后,賬戶里變成了500萬元。這個時候,買他股票的人是丙,丙必須支付500萬元??雌饋?,這個交易仍是貨幣對等的。但交易發生后,相比初始投入,甲的賬戶出現了400萬元的利潤。對甲而言,這是他實實在在的盈利,他可以拿這些錢去消費。一旦這400萬元盈利進入社會開始采購,就不可避免地對經濟發生了新的影響。理論上,就等于全社會派生出了400萬元的新增貨幣購買力。


比如,茅臺股份在2001年7月發行股份上市,當時的總股本是2.5億股,發行價31.39元,上市開盤價34.51元。以此度量,當時的總市值不過80億元上下。由于茅臺發行的股份只有7150萬股,投資者實際支付22億元。18年過去了,茅臺如今的總市值9236億元,市值擴張超過100倍,市值增加9100多億元。在這個過程中,所有投資者都是贏家。每一個持有茅臺股票的人,都會根據茅臺的股價衡量自己的資金市值,并據此做出自己的消費和投資計劃。


那么,原本資產值80億元,現在擴張到9200億元,這新增的市值,不就等于社會新增的貨幣量嗎?


所以,在股市中,股市上漲,股票升值,帶來的市值增加,就等同于新創造了貨幣。


6股票市值等于存款


股票發行,等同于貨幣創造;股票上漲,等同于貨幣創造。這是股市創造貨幣的基本模式。而一旦進入股市交易,股票市值就等于存款,是寄托著人們美好期望的特殊存款。


這就涉及到一個新名詞:財富心理預期。茅臺的總市值從80多億元增加到9200多億元的過程中,不需要所有人都賣出股票才能完全兌現財富。只需要每天有一定交易量,成交價就可以指引所有持股的投資者判斷自己的財富多寡。如果有人在2001年投入10萬元,并且始終持股不動,在不考慮分紅等因素的情況下,當前的市值1000萬元,則此人自然可以根據市價情況判斷自己在股市中的資產就價值1000萬元——這種判斷,會影響到他的心理,進而影響到他的消費決策:原來每天花10元錢吃一頓早飯,現在就可能花50元吃一頓早飯,原來騎自行車上班,現在就可能買一輛幾十萬元的車子去上班,甚至于干脆不上班,轉而自己創業。


股市上漲帶來消費增加效應,也就在于此。在股市上漲的過程中,每一個持股者的名義財富都在增加,他們的消費決策會因此而發生改變。所以,在上海,股市最火的時候,大閘蟹就格外暢銷。2008年春節,上海燃放的鞭炮是史無前例的,正是因為2006-2007年持續兩年的牛市大大改善了投資者預期,由此帶來了暢旺的消費。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明白"市值等于存款”的邏輯。每一個股票持有人,都是把股票當成現金存款的。在他們看來,持有10萬元的股票,就意味著隨時可以賣出股票、隨時可以將資金取走用于消費和購買。


當然,由于股票的特殊性,它不是簡單的存款,而是會出現波動的特殊存款。比如,假設股市上漲,股票市值增加,此時,股票持有者興高采烈、心情愉快,會相對樂觀地安排自己的消費和投資計劃:股市上漲N倍了,自己的錢變多了,該享受一下了。所以,他可能會擴大自己的消費,也可能賣出一部分股票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牛市中,股市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是正面的、積極的。這個階段,股票市值可以按照1:1納入存款統計。


7股市交易不占壓資金


現在,我們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股市交易真的需要占壓資金嗎?銀行資金違規進入股市真的是萬惡不赦嗎?完全不是這樣的!如今的股票交易,非但不占壓資金,反而會創造資金。


傳統的老式的股票交易,是需要鈔票搬家的:買股票的人,要拿著紙幣,到證券交易廳存入,賣股票的人,支付股票憑證(與今天的無紙化交易不同,當時的每一股股票都是有印刷品的,后面還可以簽名背書),然后收到資金,可以從證券廳那里把紙幣取走。


在這樣的場景下,要想有大規模交易,就必須把別的地方的資金轉移過來。比如,張三需要把錢從銀行里取出來,帶著紙幣到證券廳。李四賣出股票后,也會帶著紙幣離開,并且可能為了下一次交易準備,這些紙幣就放在家里,而不是存入銀行。因此,股票交易越活躍,對資金的占壓就可能越大。從這個角度說,股市太火了,就會對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有損害。監管部門也是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一度十分反對股市炒作和活躍。


即便如此,很多人仍可能對這種現象不理解。在電子化記賬早已普及的今天,人們很難想象當初的有紙化交易的場景。實際上,以央行公布的數據看,1994年之前,中國商業銀行全部貸款余額長時間大于存款金額。比如,1992年1月,全國貸款余額19900億元,而存款金額只有16900億元。這是因為,銀行如果貸款給某企業10萬元,企業是可能帶著這10萬元的紙幣到外地去進行交易的。此時,該銀行賬目上,貸款增加,但存款是減少的。


隨著電子化記賬的逐漸推廣,這一模式才逐漸發生轉變。1994年12月,中國全部銀行的存款首次比貸款金額多。1995年1月,因為春節因素,老百姓持有紙幣增多,銀行的存款再次低于貸款。1995年2月起,銀行的存款才開始持續高于貸款。到2019年1月,中國的銀行業人民幣存款高達180萬億元,而貸款近140萬億元。


所以,當時光回到1997年,中國的銀行存款剛剛超過貸款沒幾年,監管機構和金融工作者普遍還存在著錯誤認識,認為股市象黑洞,會吸走經濟發展的資金,所以堅持要禁止銀行資金進入股市。


當電子記賬日益發達,當網絡交易成為常態,今天的中國股市早已基本消滅了有紙化,從交易到資金存取,都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股市交易早已不再占壓資金了。


現在的一般模式是:買股票的人,只需要把資金從銀行名下轉移到證券公司名下的資金戶,賣股票的人,如果沒有其它資金使用的用途,則賣掉股票后的資金,仍在證券公司名下的資金戶。但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在交易的前后,都不需要將資金從銀行里取出來換成紙幣——這意味著從宏觀角度來看,在股票交易發生的前后,全社會的資金沒有發生任何增減——這就是說,股市交易不占用資金。


8股市資金等于貨幣倍增


我們用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假設張三有100萬元資金,要進入股市買股票。他只需要通過銀證轉賬系統,將原本存在銀行的資金,轉入自己的股票賬戶下的資金賬戶。


當張三買股票的時候,假設股票是李四賣出的,則交易完成后,他的股票賬戶增加了價值100萬元的股票。而原本屬于他的資金,轉入到李四的資金賬戶。如果李四沒有其它消費或投資需求,這100萬元仍存于李四自己的賬戶里。


只是,李四的這筆資金,雖然在自己股票賬戶名義下,實際是由證券公司存在銀行里,銀行與證券公司之間,是按照同業存放來處理賬目的。銀行的存款增加100萬元,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


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在這筆交易發生前后,雖然看似出現了貨幣的轉移現象,其實就本質而言,在全社會層面,資金并無增減——買進股票前,這100萬元是存款,記名在A銀行,買進股票后,這100萬元仍然是存款,只是可能記名在B銀行。對全社會而言,A+B銀行的資金總量100萬元,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股市交易后的資金增加了:


1、股市資金增加了100萬元。交易前后,價值100萬元的股票易主,但買方和賣方都認為自己占有了100萬元——張三持有股票,他認為這也是錢,李四得到錢,當然是錢。相比交易之前,股市的資金增加了100萬元。這增加的100萬元,等同于特殊存款。


2、銀行的資金沒有變化,仍是100萬元。交易前后,雖然張三李四的銀行不同,但在銀行體系里,100萬元的存款總量并無變化。銀行可以根據存款的數量決定自己的貸款規模,在貨幣乘數6.0的情況下,這筆資金,銀行可以最多完成500萬元貸款。


我們把1和2相加,不難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資金一旦進入股市,則等于社會資金倍增——進入股市100萬元,無論交易怎樣進行,都等于全社會的貨幣體系變成了200萬元。只不過,銀行項下無變化,股民心里上認為自己的存款增加了100萬元。


如果進入股市的資金是1萬億元,則意味著社會貨幣增加了1萬億元。


所以,我們可以推而廣之: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無論是投機還是投資,無論是自有資金還是銀行貸款,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只要有一筆資金轉入到了股市,準備參與股市交易,都意味著社會的貨幣總量瞬間倍增了!


在股市交易中,無論買賣雙方的盈虧怎樣,我們都要確認一點:他們的盈虧,只反映各自的利益增減,對全社會來說,沒有任何壞處,卻增加了貨幣供給,從而有利于經濟發展。


這才是股市的魅力所在!在股市中,無數的人滿懷希望和憧憬,抱著一夜暴富或者穩健投資的思想,絞盡腦汁參與交易,發生著名義上的貨幣和股票的轉移,發生著財富的增加和減少的故事,但這一切,就宏觀層面而言,只是一種“記名”的變化,沒有占壓任何社會資金,卻產生了巨大的財富預期變化,進而影響到經濟運行。


9股市能創造多少貨幣?


我們假設股市的結算金余額有1萬億元,分屬于不同的人,則每個人心里都在盤算著這1萬億元買什么股票、如何買股票,而實際上呢,這些資金通過證券公司存入銀行體系內,歸屬于”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而銀行體系將其作為存款的一部分,統籌安排自己的貸款額度——在貨幣乘數為6的情況下,這1萬億元存款,實際可增加5萬億元的貸款量——這意味著股市的日常交易,并不影響社會資金的運轉,反而間接為經濟發展做著貢獻。


有人會提出疑問:李四賣股票的100萬元,也許轉出去做其它用途了,股市的資金不就少了嗎?不是的,李四轉出100萬元,也許還有王五再轉入100萬元呢。我們在做這個分析的時候,是把股市的存量資金作為一個大的池子考慮的。在某一時刻,股市存量資金池是穩定的,雖然不同的人資金有進有出,但不影響我們前述的結論。


明白了上述道理,我們就可以計算股市究竟能創造多少貨幣了。有一個很簡單的公式:


股市貨幣創造總量=證券保證金余額+股票總市值


在這個公式中,保證金余額從2001年7月才被中國央行納入M2統計的。而股票的總市值,則還沒有央行將其納入貨幣統計??紤]到股票市值作為特殊存款的功能,傅海棠先生認為應該早日將股票總市值納入到央行的貨幣統籌范圍中。


如果我們考慮到股市創造貨幣的功能、考慮到股票總市值也是一種特殊貨幣,那么,股市上漲就等于市值增加,就等于創造了貨幣供給。而貨幣供給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貨幣充裕,則經濟才有向好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看到,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始終有一個強有力的證券市場。1981年以來的近40年間,美國股市的持續、長期的繁榮,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由于美國股市不斷創新高,財富效應顯現,不斷吸引著全球資本涌入美國股市,等于不斷擴大基礎貨幣供給,有力地支持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股市賺錢后,財富效應噴發,投資者消費意愿高漲,而美國的經濟增速近8成取決于消費。另一方面,優質企業可以很容易募集到資金,債券市場融資成本也很低廉,大大促進了企業的擴大再生產。


10股市漲跌與經濟發展


反向的效應也是存在的。如果股市持續下跌、連綿陰跌,同樣會影響持股者信心,大家對未來失去信心,賣股票的人越來越多,買股票的熱情越來越不足,結果就導致股市越跌信心越差。信心差,則消費欲望下降,市場消費就不足,反過來會導致經濟不景氣。結果形成惡性循環。只不過,剛開始下跌的時候,股票持有人是沒有太多顧慮的,因為他對未來還是有預期。但如果跌幅越來越大、下跌時間越來越長,麻煩事就大了,會形成一種悲觀的預期:他清楚地意識到了自己的股票市值縮水的幅度,他開始認識到自己的資金減少了,他擔心未來會繼續惡化,所以,他會減少消費、縮減投資。


在悲觀預期下,股票持有者會放大他對未來的失望情緒。比如,股市持續下跌,他的股票市值減少了30%,他可能預期未來會繼續下跌到50%,此時,他會一改從前的闊綽消費,開始省吃儉用。他擔心未來會更壞,所以投資規模會縮減甚至完全砍掉——如果市值下跌1萬億元,雖然在記賬上總額只減少這么多,但對經濟領域的影響可能達到2萬億元、甚至更多。


另一方面,股市下跌,也會導致社會貨幣供給不足,形成類似通縮的效應。而通縮是一切經濟危機的根源。所以,股市如果崩盤,則經濟根本無法向好——事實上,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經濟發展時期,股市都是相對較好的。雖然說股市是經濟的影子,但股市對經濟的反作用始終是存在的。


這一點,我們可以用東方經濟學理論中的貨幣擴張與通貨緊縮來解釋,在《中國崛起的奧秘:財富論》中,傅海棠先生曾論述,貨幣擴張帶來持續繁榮,而所有經濟危機都是來自于通貨緊縮。股市下跌,造成股票市值減少,等同于存款規模的減少,是一種變相的通貨緊縮。當全社會通貨緊縮的時候,經濟活動受到影響,消費縮減、投資萎縮、經濟非但不增長,反而可能出現下滑,并由此導致嚴重的經濟問題。


最典型的案例莫過于美國的1929年股市大崩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從380多點開始下跌,11月就跌破200點,1930年反彈到接近300點后繼續下跌,1932年最低跌到32點。3年時間從高位回落9成,等同于一次超級嚴重的通貨緊縮,結果,美國經濟就迎來了最悲慘的大蕭條時期。最慘的時候,美國人的日常消費品銷售額都下滑了將近一半。但1933年,美國頒布證券法,股市從此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從那之后,美國股市再也沒有出現過持續3年以上大熊市,相反,1933-1966年、1981-2008年,美國股市動輒就進入長達20多年甚至30多年的長期牛市。


日本股市也是一個例證。1950-1990年,日本經濟保持了長達40年的高速增長,日本股市也持續上漲400多倍。股市與經濟基本保持著同步繁榮。但由于日本缺乏自主的貨幣政策,日本央行為了消除所謂的股市泡沫和地產泡沫,采取了持續加息、收緊信貸并限制對地產貸款等舉措,意圖給火熱的市場降溫。沒想到,缺乏資金支持的股市率先崩潰,1990年初從38000多點開始向下暴跌,1992年就跌到14000多點。禍不單行的是,日本的房地產市場也開始崩潰,東京的地價指數1955-1991年曾上漲66倍,但1992開始顯著下跌,此后,日本的股市和房市持續低迷20年以上。日本經濟也由此出現了“迷失的20年”。


對比日本和美國的股市情況,我們更應該明白,股票市值,等同于特殊存款。股市上漲,等同于貨幣擴張,有利于經濟繁榮。股市下跌,等同于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不利甚至會帶來衰退和蕭條。所以,一個健康的、持續不斷穩定上漲的股市,對于一國經濟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或許正是因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看到美國總統特朗普非常重視股市,2018年12月末,股市持續下跌后,特朗普就不斷出來喊話支持股市,美國政府還動用基金護盤,成功逆轉市場預期,讓市場重新回歸牛市狀態,特朗普也因此將股市的表現看作其政績之一。


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提出要建立”規范、透明、公開、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我們理解,所謂的有活力,就是市場有吸引力、參與的投資者眾多,從而使得股市的證券結算保證金余額很高。另一方面,更多企業參與募集資金,也能創造更多貨幣供給。這都可以實現貨幣創造功能之一。而所謂的有韌性,就是股市應該保持穩步健康上漲,不能動輒崩盤下跌、持續低迷,因為這意味著緊縮貨幣,有通縮之憂,可能導致經濟的滑坡。


所以,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能為社會創造更多貨幣,能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這就是金融活,則經濟活;金融穩,則經濟穩。如此,才能實現“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的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劉文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www.yfjjl6v.cn版權所有,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聯系我們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劉健偉/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傅旭鵬/相升澳
電話:13758569397
Email:894920782@qq.com

七禾產業中心負責人:果圓/王婷
電話: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員:唐正璐/李燁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七禾網

沈良宏觀

七禾調研

價值投資君

七禾網APP安卓&鴻蒙

七禾網APP蘋果

七禾網投顧平臺

傅海棠自媒體

沈良自媒體

?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

技術支持 本網法律顧問 曲峰律師 余楓梧律師 廣告合作 關于我們 鄭重聲明 業務公告

中期協“期媒投教聯盟”成員 、 中期協“金融科技委員會”委員單位

[關閉]
[關閉]
[關閉]
我要啦免費統計 激情久久亚洲小说_激情久久综合激情久久_激情毛片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