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華財富
產業智庫服務平臺

七禾網首頁 >> 期貨股票期權專家

荀玉根:新舊能源車產業鏈對比看新機遇

最新高手視頻! 七禾網 時間:2022-11-01 08:53:53 來源:海通證券 作者:荀玉根/吳信坤/楊錦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當前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能源汽車是大的趨勢,但傳統能源汽車退出市場并非一蹴而就,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中,傳統能源汽車依舊是汽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國際對比出發,結合產業發展趨勢探尋汽車產業未來看點。


1. 傳統能源車:國內品牌、核心零部件仍有劣勢


傳統能源汽車領域中,我國已是第一大產銷國,但海外車企憑借著多年積累的技術和品牌優勢,在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中占據領先地位。除20、21年外,新能源汽車生產在汽車中的占比都低于5%,因此為計算簡便,后文中我們使用汽車產銷量來近似替代傳統能源車的產銷量。


我國已是世界第一大汽車產銷國,但自主車企品牌力不強。汽車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2000年以來我國不斷融入全球生產網絡體系,我國汽車產業逐步走上世界舞臺,當前已是世界第一大汽車產銷國。21年我國汽車(乘用車)產量達2653萬輛(2141萬輛),占全球比重為33.1%(37.5%);汽車(乘用車)銷量達2628萬輛(2148萬輛),占全球比重為31.8%(38.1%)。從價值鏈微笑曲線來看,汽車價值鏈中上游的研發和零部件生產、下游的品牌和營銷附加值較高,而中游的整車生產組裝附加值較低。我國汽車產銷規模雖大,但國內企業核心技術和品牌力相對較弱,汽車產業競爭力低于美日德等發達國家。根據《中國汽車貿易高質量發展報告2019(商務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我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綜合評價指數為0.88,低于美國的0.99、日本的1.12和德國的1.16。


整體上看,國產品牌和國際品牌仍有一定差距。國內在技術研發、產品性能等“硬實力”和管理理念、品牌力等“軟實力”方面都落后于海外知名品牌。根據CarExpert統計,2021年全球汽車銷量排名前十均為美日德等海外企業,我國國產品牌吉利集團僅排第十二位,銷量占比為2.7%,反映出國內車企品牌在國際的競爭力仍不強。國內方面自主品牌也面臨激烈的競爭、主要在中低端市場發力,合資與進口品牌仍占據中高端市場,主要是源于德系車在豪華汽車市場銷售強勁,而日系在油耗和產品質量可靠性方面持續獲得國內消費者認可。根據乘聯會,國內乘用車市場中,一汽大眾(2021年市場份額為8.5%)、上汽通用(6.3%)兩大合資品牌市場份額保持領先,市場份額前十中僅有吉利(6.3%)、長安(5.7%)、奇瑞(4.1%)三家自主品牌。



發動機、底盤和變速箱是燃油車三大件,海外零部件供應商具備技術優勢。發動力作為動力裝置,決定車輛的動力性、經濟性和環保性;底盤負責傳動、行使、轉向和制動,支撐全車零部件并形成汽車外形;變速箱為車輛配速裝置,通過齒輪及軸承提供變速變矩。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占傳統燃油車成本較大,對于三大件,海外品牌在整體設計、零件制造、組裝工藝、參數標定等維度具備先發優勢,憑借領先性能構筑企業品牌力。


發動機:海外品牌長期主導市場,目前自主品牌仍然缺位。根據鳳凰網、電動邦援引Ward& #39;& #39;s Auto World,入選2020年全球十大汽車發動機的品牌包括福特、通用、寶馬、本田等歐美日車企。發動機的性能涉及缸體材料、氣門、燃油噴射等多項技術,對于主機廠的組裝工藝也有很高要求,國內企業相關技術積累有限,導致國產發動機長期處于落后局面,自主品牌在發動機領域仍然缺位。


底盤:汽車底盤由傳動、驅動、轉向和制動四部分構成。在傳統機械式底盤中各設備憑借機械信號進行信息傳遞,而近年來更為先進的線控底盤則部署大量的ECU零部件,通過從機械信號向電信號的轉換實現部分機械零部件的解耦,在減重的同時改善用戶的駕乘體驗。長期以來,汽車底盤硬件市場主要被采埃孚、布雷博、麥格納等海外零部件公司占據。除了“硬”的層面,底盤定型前還需要對輪胎、懸架等子零件進行參數調校,其中需要涉及阻尼、扭轉剛度、精密度等多個指標,進而提升底盤的“軟”性能,在這方面國內也長期尋求海外技術支持。以比亞迪為例,公司通過聘請前戴姆勒底盤開發和調教工程師漢斯·柯克負責比亞迪新能源車型的底盤調教工作,從而改善公司旗下車型的駕乘體驗。


變速箱:目前變速箱主要為自動變速箱,AT(液力自動變速箱)、CVT(無級自動變速箱)、DCT(雙離合變速箱)和AMT(電控機械式變速箱)四種技術路線共同發展。歷史上,變速箱核心技術基本都被采埃孚、愛信、通用等海外龍頭所掌握并形成專利。根據智電汽車百家號,國內AT變速箱代表盛瑞8AT,該產品傳動比僅6.5,不及愛信、采埃孚8AT接近甚至超過7的傳動比水平,燃油經濟性較差,量產落地非常有限。而DCT和CVT變速箱方面,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上汽、萬里揚、比亞迪等品牌入選了“龍蟠杯”第四屆世界十佳變速箱名單,可見部分國產汽車變速器在性能上面與外資品牌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2. 新能源車:自主品牌崛起,核心技術已有優勢


能源革命背景下,全球紛紛布局低碳戰略,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能源已是大的趨勢,我國新能源車企電池、電機、電控技術不斷突破,新能源車產業逐步走在世界前列。


我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提升,自主品牌車企逐漸崛起。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舉措,各國紛紛出臺戰略規劃推動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全球新能源車市場進入快速成長期。其中我國新能源車產業在政策扶持、消費培育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合力作用下,發展非常迅猛,引領全球汽車電動化轉型。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滲透率也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新能源汽車銷量從15年的33萬輛上升至21年的352萬輛,占全球比重從6%上升至52%;22年1-9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達457萬輛,超過21年全年,同比增速達112%。從滲透率來看,根據汽車之家的數據,21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為13.8%,高于全球的10.2%、美國的4.4%;22年1-9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更上升至23.4%。


我國新能源車銷售快速放量,國內車企品牌力和產品力逐步凸顯,并積極拓展海外布局。國內市場中,當前自主品牌已占據主導地位,22年8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市場份額占比達70%;同時自主品牌研發加速,不斷發力中高端賽道,接連推出蔚來ES7、小鵬G9等多款中高端車型,產品矩陣進一步豐富。海外方面,我國車企市場地位不斷提高,布局正加速。根據Cleantechnica,2021年全球新能源車品牌前20名中有8家中國企業,上汽集團、比亞迪名列前三,僅次于特斯拉。22年8 月蔚來宣布ET7將在德國、荷蘭、丹麥、瑞典、挪威五國開放預定并交付,9月比亞迪全資投建的首個海外乘用車工廠也正式在泰國落地。



我國新能源車產業鏈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動力電池等領域優勢明顯。電動化過程中,“三電(電池、電機、電控)”取代傳統汽車“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成為電動車的核心零部件。我國自主品牌在燃油車領域實力較弱,而在新能源車領域已有優勢,零部件自主品牌正抓住電動化機遇,憑借著豐富的技術儲備,在三電技術領域已取得先發優勢。


電池方面,國內企業已具備顯著優勢,CTP電池等多項尖端技術領先全球。22年6月寧德時代發布第三代CTP麒麟電池,系統集成度創全球新高,能量密度達255Wh/kg,續航突破1000km。技術優勢推動國內企業鞏固市場地位,截至22/07,全球前十動力電池企業中國企業占6家,其中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累計裝機量占全球比重為34.7%,比亞迪為12.6%、位居第三。動力電池四大關鍵原材料(電解液、正極、負極、隔膜)出貨也由中日韓壟斷,其中中國份額全球第一。


電機方面,隨著新能源汽車發展及雙電機車型普及,中國驅動電機行業也迎來了大幅擴張。根據NE時代,22年1-6月新能源乘用車電機累計搭載量為231.8萬套,同比增長129.3%。其中比亞迪子公司弗迪動力、特斯拉、方正電機市占率排名前三。此外,中國還是市場主流的永磁同步電機核心原材料釹鐵硼的主要供應商,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援引中國稀土行業協會數據,2018年中國釹鐵硼磁材產量占全球的87%。


電控方面,新能源汽車的電控主要指電機控制器,是用來控制電動車電機的啟動、運行、進退、速度、停止以及其它電子器件的核心控制器件。過去電控的核心零部件IGBT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近年來在國內新基建政策大力支持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IGBT產業鏈,推動電機控制器實現了整體國產化。根據NE時代,22年1-6月國內企業弗迪動力電機控制器裝機份額達25.9%,領先于特斯拉的10.3%。



3. 新的產業發展方向背景下,行業還有哪些看點?


我們將新能源車產業鏈個股按照自由流通股本加權的方式構建新能源車指數,新能源車指數顯著跑贏大市始于19年11月,我們以此為起點回顧本次新能源車產業周期:政策支持疊加技術進步驅動下,新能源車銷量增速和滲透率的快速提升,使得整個產業鏈持續高景氣,企業盈利保持高增速,估值中樞明顯抬升。盈利方面,新能源車產業鏈盈利在20Q1見底,ROE(TTM,整體法,下同)從20Q1的0.6%上升至22Q2的12.9%,產業鏈中動力電池、電解液、鋰礦ROE上升幅度較大:動力電池ROE從6.5%上升至14.2%,電解液從3.5%上升至25%,鋰礦從-1.7%上升至29%。估值方面,新能源車產業鏈整體PE(TTM,整體法)均值從16/01-19/11期間的19.6倍上升至19/11至今的41.3倍;電池和鋰礦估值上升至較高水平,動力電池PE均值從38.5倍上升至88.1倍,鋰礦從42.7倍上升至72.3倍。估值盈利戴維斯雙擊帶動下,相關行業超額收益明顯。19/11至今新能源車指數累計漲幅達206%,最大漲幅達351%;其中動力電池和鋰礦漲幅較大,動力電池累計/最大漲幅達293%/499%,鋰礦累計/最大漲幅達551%/830%,同期滬深300為-3%/69%??梢妱恿﹄姵?、鋰礦等領域超額收益已經非常高。那么除此之外,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背景下還有哪些看點值得關注呢?


新能源車產業趨勢尚未結束,整車企業崛起將帶動整體產業鏈共同成長。我們在前期報告《借鑒地產和移動互聯網看新能源-20220912》中提出,類似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15%之后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滲透率的斜率明顯提升。9月新能源車單月滲透率接近30%,還處在滲透率加速提升的階段中。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向智能化轉型,新能源車產業有望從硬件制造逐漸向軟件和生態演變,產業鏈的景氣趨勢還未結束。當前智能網聯技術正在快速發展,汽車智能化加速演繹,智能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援引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和國家發改委的數據,20年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數量超千萬輛,滲透率超50%;預計25年我國智能汽車數量將達到2800萬輛、滲透率約達82%,2030年數量將達到3800萬輛、滲透率約達95%。我們在前文提出,在過去的傳統能源車時代,美日德的整車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孵化了博世、電裝、愛信等汽車零部件巨頭。而隨著汽車產業進入電動化、智能化大時代,我國整車企業已經迎來了彎道超車機遇,整車企業的崛起有望帶動電動車、智能車的整體產業鏈向高端邁進。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是汽車智能化的兩大主要領域,涉及汽車、電子、計算機等諸多領域,部分細分領域空間較大。



智能座艙產業鏈:在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持下,智能座艙將朝著人與汽車的智能交互,逐步實現人機共駕的方向發展,以汽車為基礎構建“第三生活空間”。當前智能座艙前期技術積累已經逐漸成熟,量產落地全面鋪開,正處在滲透率加速上行的成長期,行業發展空間廣闊。根據HIS、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1年中國智能座艙科技配置滲透率達到53.3%,預計22年將上升至59.8%,22年智能座艙市場規模將達740億元,同比增長14%。


從產業鏈來看,智能座艙以域控制器為核心,融合硬件(HUD、芯片等)、軟件(操作系統、OTA)和交互(語音助手、DMS等)三大部分,實現智能交互的駕駛體驗。隨著汽車智能化趨勢的推進,智能座艙產業鏈也將迎來發展機遇。域控制器方面,隨著整車電子電氣架構由分布式向集中式轉變,域控制器成為了智能座艙的計算中樞和核心部件。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援引ICVTank的預測,22年全球智能座艙域控制器出貨量將達到400萬套,25年將達1300萬套,年復合增長率達55%。隨著智能座艙域控制器的高速增長,能夠提供全套解決方案且研發經驗豐富的國產企業有望明顯受益。智能座艙HUD能夠將信息映射在駕駛員前方,有效降低駕駛員忽視路況的風險,正在逐步取代傳統數字儀表盤。根據搜狐援引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的數據,19年我國HUD市場滲透率為7%,預計2025年將達到45%。目前我國HUD市場仍以海外供應商為主,日本精機市場份額為33.3%,自主品牌國產替代空間較大。



自動駕駛產業鏈:自動駕駛將是汽車未來的發展趨勢,當前ADAS(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能夠在復雜的交通環境及車輛操控過程中為駕駛員提供輔助,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有望逐步實現無人駕駛。根據中商情報網,21年中國自動駕駛產業規模達2358億元,預計22年將達到2894億元,同比增長22.7%。未來中國自動駕駛的滲透率將快速提升,根據IHS Markit的預測,2025年L2以上的新車滲透率將達45%,2030年將達80%以上。


智能駕駛產業鏈上游主要由感知層、決策層、執行層三部分構成,形象得說,這些環節相當于自動駕駛汽車的“眼睛”、“大腦”和“手腳”。①感知層:負責感知車輛及環境信息,主要涉及攝像頭、雷達、車內傳感器等,同時需要高精地圖及定位系統協助獲取路況信息。隨著自動駕駛滲透率的提升,感知設備、地圖定位市場快速增長。華經產業研究院預計21年我國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達4.6億元,25年將有望達到54.7億元,22-25年年復合增長率達51%;21年我國高精地圖市場規模達15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65億元,22-25年年復合增長率達41%。②決策層:負責處理感知系統傳達的信息,實現行動和路徑的規劃。決策層需要智能駕駛計算平臺及V2X技術的配合,核心是智能駕駛芯片和算法。國內華為、地平線等國內芯片廠商已在自研高算力智能駕駛芯片,部分產品正逐步實現量產上車。③執行層:負責執行決策系統傳達的指令,實現車輛驅動、轉向、制動等的控制,在高級別自動駕駛中線控技術將成為關鍵環節。20年我國線控底盤市場規模不到200億元,蓋世研究院預計25年國內線控底盤的規模將達6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6%。自動駕駛產業鏈中游主要是互聯網公司,其提供自動駕駛的綜合解決方案,將上游的部件在汽車的車身上進行有機結合并提供技術服務,國內互聯網龍頭百度和華為均掌握較為成熟的技術,其中百度在自動駕駛相關專利申請量中排名第一。自動駕駛產業鏈的下游是整車制造商,國內的造車新勢力“蔚小理”均在布局自動駕駛。



風險提示:疫情反復影響汽車消費;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相關領域技術進步不及預期。

責任編輯:李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www.yfjjl6v.cn版權所有,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聯系我們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劉健偉/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傅旭鵬/相升澳
電話:13758569397
Email:894920782@qq.com

七禾產業中心負責人:果圓/王婷
電話: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員:唐正璐/李燁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七禾網

沈良宏觀

七禾調研

價值投資君

七禾網APP安卓&鴻蒙

七禾網APP蘋果

七禾網投顧平臺

傅海棠自媒體

沈良自媒體

?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

技術支持 本網法律顧問 曲峰律師 余楓梧律師 廣告合作 關于我們 鄭重聲明 業務公告

中期協“期媒投教聯盟”成員 、 中期協“金融科技委員會”委員單位

[關閉]
[關閉]
[關閉]
我要啦免費統計 激情久久亚洲小说_激情久久综合激情久久_激情毛片无码专区